在现代空战体系中,空空导弹的性能优劣往往直接决定着空战的胜负天平。近年来,中国在空空导弹领域不断发力,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其中霹雳 - 17 超远程空空导弹的亮相,更是引发了全球军事界的广泛关注。其高达 500 公里的射程,犹如一把利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空军的作战半径与打击范围,重塑了未来空战的战略格局。从外观上看,霹雳 - 17 采用了独特的无弹翼而仅有尾翼的设计,这种简洁的气动布局有效降低了飞行阻力,使得导弹在飞行过程中能够保持更为流畅的姿态,为实现超远射程奠定了基础。在动力系统方面,霹雳 - 17 极有可能装备了先进的三脉冲火箭发动机。与传统发动机相比,三脉冲发动机能够在不同飞行阶段提供恰到好处的动力支持。导弹发射初期,第一段脉冲助推其迅速爬升高度、达到一定速度;在巡航阶段,第二段脉冲启动,以较为节省燃料的方式维持导弹飞行;而在末端攻击阶段,第三段脉冲能够让导弹以 15G 的大过载持续机动 40 秒,这一强大的机动性足以让敌方高机动目标难以逃脱,即便目标以 1.5 马赫的超音速飞行,也无法躲避霹雳 - 17 的致命追踪。
制导系统堪称霹雳 - 17 的 “智慧大脑”。它很可能配备了双向数据链系统,实现了先进的 “A 射 B 导” 功能。这意味着,在实战中,发射导弹的战斗机无需自身锁定目标,而是由预警机、大型无人机等其他平台在远距离探测到目标信息后,通过数据链将目标数据传输给发射导弹的战斗机,再由这些外部平台对导弹进行中继制导。这种制导方式有效解决了战斗机雷达探测距离有限与导弹超远射程之间的矛盾,大大提升了导弹打击的准确性与灵活性。此外,霹雳 - 17 的弹载雷达与卫星导航复合制导模式,在末制导阶段能够精准锁定目标,确保一击即中。
在作战应用层面,霹雳 - 17 的 500 公里射程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在现代空战中,预警机作为空中作战体系的 “大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预警机自身机动性差、防护能力弱,通常会在远离战场的后方安全空域活动。主流预警机对大型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一般在 400 公里左右,而对具备一定隐身性能的战斗机,探测距离往往更低。霹雳 - 17 的出现,让中国空军具备了在敌方预警机有效探测距离外发动攻击的能力。例如,歼 - 16 挂载霹雳 - 17,可以在远距离对敌方预警机发起突然袭击,瘫痪敌方空中作战体系的指挥中枢。对于敌方的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高价值目标,霹雳 - 17 同样能够构成巨大威胁,有效削弱敌方作战体系的整体效能。
值得一提的是,霹雳 - 17 虽然体型较大,但在经过精心设计后,其弹体可塞进歼 - 20 的弹舱。这使得歼 - 20 这一具备超强隐身性能的战斗机,在携带霹雳 - 17 后,能够凭借自身的隐身优势,悄然接近敌方目标,在敌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从远距离发起致命攻击。这种隐身与超远射程相结合的作战模式,将让歼 - 20 在未来空战中占据极大的主动权,成为敌方高价值目标的 “隐形杀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